在刑事案件中,如果被告人属于初犯、犯罪行为不严重、认罪态度好、赔偿被害人等条件符合, 判是可能的。但是是否能获得缓刑还需要结合其犯罪情节和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法律解析】
刑事案件中,如被告人在犯罪时未达到规定的刑罚下限,且累犯情节不严重,认罪态度好,积极赔偿被害人并有悔改表现,且对社会危害不大,符合缓刑适用的条件,法院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九条、第七十三条等有关规定,判处缓刑。但是,在具体情况分析时,法院也会参考犯罪的主观动机、犯罪的后果、其社会危害性等因素作出判断。若犯罪情节较严重,或者犯罪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危害,一般不会判处缓刑。总之,刑事案件中是否能获得缓刑还需要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态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判。若符合条件,则可能争取缓刑适用。当事人应当积极认罪悔过、积极赔偿被害人、表现良好,以期在司法程序中争取从轻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三年以下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