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疑问?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实务】启动质证询问这个“法律引擎”

2021-07-29 14:14:09   5338次查看

转自:法官隔壁;作者:李勇,南京市建邺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来源:《检察日报》。

    质证,是指一门极具实战性和技巧性的艺术。目前,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言词证据质证的基本形式就是由公诉方与辩护方进行调查询问。在国外,被称为交叉询问,又称交互诘问,是指控辩双方对提供言词证据的人当庭进行主询问、反询问、再主询问、再反询问的诉讼活动。

    交叉询问被证据法大师威格摩尔誉为“迄今为止为发现真相而发明的最伟大的法律引擎”。尽管调查询问与交叉询问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询问的引擎作用是具有相当性的,那么,在法庭上如何使用好这个“引擎”?笔者总结出“两大原则、五大策略”。(以上两段内容的分段为法官隔壁公众号所分,原文中为一段内容。——法官隔壁注)

  两大原则。

    一是强化立场,展示证据,建立场景,构建事实,以说服法官。在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背景下之下,单纯宣读书面笔录的模式将逐步被质证询问所代替,质证询问的过程就是出示证据、展示证据的过程。质证询问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强化己方的观点,建立有利于己方的事实和场景,从而说服法官。

    二是揭示矛盾、暴露矛盾、削弱可信度。质证询问的目的是为了要揭示和暴露被问话者的矛盾之处,削弱其证言的可信度。比如,在蔡某破坏生产经营案中,被告人基于报复砍毁邻居家的葡萄林。庭审中,辩护人申请一位证人出庭作证,称案发时看到被告人在家门口做家务,没有作案时间。公诉人在反询问时,通过连续多个问题追问证人被告人当时穿的什么样式、颜色的衣服。(以上三段内容的分段为法官隔壁公众号所分,原文中为一段内容。——法官隔壁注)

  对话内容如下:

  问:你跟蔡某是什么关系?

  答:隔壁邻居。

  问:你刚才在接受辩护人询问时说被告人案发当天在家做家务,那你看到他做什么家务活?

  答:就是家里的一些杂活。

  问:是屋里还是屋外的杂活?

  答:都有。

  问:你经常去他家串门吗?

  答:不怎么经常。

  问:你那天都在干啥?

  答:我也是在家里忙家务活。

  问:那你怎么知道他一天都在屋里屋外干家务活,特别是屋里你怎么知道的?

  答:嗯,这个嘛,这个……,是隔壁邻居嘛。

  问:你看到他当时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答:白色吧。

  问:是衬衫还是外套?还是其他什么样式?

  答:应该是衬衫吧。

  通过上述反询问,证人的回答暴露出两个矛盾:(1)作为邻居看到被告人一天时间一直在干家务活而没有外出,不合常理;(2)本案案发时间在4月份,4月份的当地气候不可能穿衬衫,证人说的衣服特征与案发时的季节和气候明显矛盾。通过这样的矛盾揭示,证言的可信度就降低了,证明力也自然减弱。

  五大策略。具体如下:

  1.宏观有层次,微观破常规。庭前要对发问进行规划和设计,制作询问提纲。

    首先,提纲在宏观上要有层次性。问题设计层次分明,防止偏离焦点,离题跑题。比如在刘某盗窃案中,被告人声称受到刑讯逼供,辩方申请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公诉人则拟从以下层次进行发问:一是抓获被告人的具体经过;二是讯问的过程中有无刑讯逼供。

    其次,在每一个层次之下要精心设计一系列微观问题,微观问题的逻辑顺序要打破常规,“形散而神不散”。因为按照常规逻辑发问时,对方证人能够轻而易举地知道发问者的意图。如第二层次下的微观问题设计如果按照常规逻辑设计,就是“你有无刑讯逼供?”“你刑讯逼供的时间、地点?”“你是如何刑讯逼供的?”当你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被询问者回答说“我没有刑讯逼供”,那接下来的询问根本无法进行下去。(以上三段内容的分段为法官隔壁公众号所分,原文中为一段内容。——法官隔壁注)

  2.避免单刀直入,运用“跳跃式发问”。反询问时,要将发问意图暂时隐蔽起来,通过“跳跃式发问”迂回包抄,让被询问者不经意间暴露出矛盾,从而实现询问目的。例如,在高某贩卖毒品案中,被告人高某让华某(另案处理)把毒品送到楼下给购毒者孙某。华某否认明知送给孙某的是毒品。如果直接问华某:“你送去的东西是毒品吗?”他一定会回答“我不知道”。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进行跳跃式发问。对话内容如下:

  问:你和高某什么关系?

  答:朋友,挺要好的朋友。

  问:你何时下楼?(没有再接着问人物关系,而是跳跃到问时间)

  答:夜里12点左右。

  问:你从楼下人手里带多少钱上来?(又跳跃到问钱)

  答:我没数,估计两三千元吧。

  问:你和孙某认识吗?(没有接着问交易款,而是再跳回到人物关系)

  答:不认识,以前没见过。

  问:你给了楼下这个人什么东西?(再跳跃到交易过程)

  答:就一个香烟盒。

  问:什么牌子的香烟盒?

  答:红南京

  问:你刚才说拿了两三千元,然后钱怎么处理了?(再跳回到交易款)

  答:上楼就给高某了。

  问:你刚才说的香烟盒里面有什么?(再跳回到香烟盒)

  答:我没看,香烟盒就装香烟的,应该就是香烟吧。

  问:你吸毒吗?

  答:吸过(因为有尿检报告,他无法否认)。

  这种跳跃式发问,让被询问人无法判断询问人的真实意图,毫无防备而说出真实的话。上述问答显示脉络为:华某替好友高某将一盒普通香烟拿给楼下的孙某,却收了3000元费用。这并不符合惯常情形,显示出破绽。

  3.设置封闭问题,避免开放发问。一问一答,一个问题只包含一个事实,要让被问话人习惯于回答“是”或者“不是”,问题设计要具体,避免宏观或宽泛的问题。

  4.冷静看待翻证。面对证人当庭翻证,如果通过几个问题的追问无法让其“改口”,就不宜再纠缠。庭审询问的重点不是要让证人回到最初的证言,而是展示翻证的原因和理由,并揭示这种原因和理由是否符合常理。

  5.理性把握节奏,必要小结。如果通过询问获得一项前后矛盾的证言,谎言已不攻自破,此时要“见好就收”。例如,前述高某贩卖毒品案,公诉人通过连续“跳跃式”发问,从华某回答的内容中已经可以推定其明知是毒品,此时就应该停止发问,不宜再追问。正确的做法是询问结束时向合议庭进行小结,并在后面法庭辩论中进一步论述和阐明。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