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疑问?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实务】周光权:多数地方证人出庭率低于1%,如何确保避免冤假错案?

2021-08-09 10:40:08   4581次查看

转自:法学理论;作者:周光权,著名刑法学家。

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接受南都记者专访。

“我们一方面强调纠正冤错案,但另一方面,缺乏切有效的措施防止个别基层法院、检察院无意之中办出错案”。

“多数地方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低于1%,有的基层法院法官,审了十年、二十年案件,从来没有见过证人。”

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今年提交的建议聚焦“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问题。他告诉南都记者,这个老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司改措施千万条,证人出庭最要害,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的实效就难以落地”。

围绕证人出庭、冤假错案防范、以及检察机关的“重塑性改革”,近日,南都记者专访周光权。

“司改措施千万条,证人出庭最要害”

南都:你今年为何会关注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低”这个问题?

周光权:这其实是个老问题,可就是一直推不动。

我们一边在纠正冤错案,但一些基层法院、检察院还在办错案,有的错案可能就是因为证人不出庭、无法真正查清事实而无意中办出来的。有的案件有多个证人,其书面证词相互矛盾。这本应要求证人出庭,但都没有,这让不少案件的处理埋下了隐患。

这轮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要证据要审判查证属实后才能定罪。很多人的证词是侦查机关取得的,当证词本身矛盾重重提交到法庭,法官未通知证人出庭质证就认可了证词,这就是以侦查为中心、“案卷中心主义”。破解“案卷中心主义”,让证人出庭是重要一环,是个实招。

我也看到一些案件,被告人确实很冤,没有证人出庭,被告人的权利就得不到保障。这几年的司法体制改革出台了很多措施,如何落到实处?改革措施千万条,证人出庭最要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一般性地讲“以审判为中心”“提高司法效率”,改革的实效就难以落地。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个案处理,更涉及到宪法在我国的贯彻和实施。作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组成人员,我对部门法执行过程中如何真正契合宪法精神特别关注,只有这样,宪法才能“活”起来。

南都:从近年的司法实践来看,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率”处在怎样的水平?

周光权:官方目前没有对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提出硬性要求,统计口径上也不重视这个问题,因此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数据。

经过调研测算并得到学界业界认可的一个数据是:个别法院勉强能够到5%,多数地方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低于1%,有的基层法院法官,审了十年、二十年的案件,从未通知过证人当庭质证,个别案件,证人勉强来了,也未进行真正的当庭质证。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一个现实。

南都:我们关注到,这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到要提高证人出庭率,有切实的举措和变化吗?

周光权:中央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两高”文件中也讲要提高证人出庭率,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有约束力的举措。

呼吁“两高”就证人出庭问题制定司法解释

南都:据你观察,哪些原因导致证人出庭率偏低?

周光权:这与传统的“以侦查为中心”的理念有关,审判机关对侦查、公诉机关“配合有余、制约不足”。还与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有关,现有绩效考核体系中,将结案率、服判息诉率、上诉率等作为考核的硬指标,让法官不愿意增加案件难度,消极地不通知证人出庭。

南都:如何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

周光权:所以我建议“两高”研究制定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的司法解释,解决证人出庭制度空转、出庭陈词被书面证言所替代、开庭审理流于形式等弊端。

这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才能奏效。包括明确证人必须出庭的案件类型、建立证人出庭权利保障配套措施等。

南都:哪类案件证人必须出庭?

周光权:主要是疑难、复杂案件以及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坚持做无罪辩护、控辩双方对事实和证据分歧极大、被告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请求的案件,证据是诉讼的基石,证人不出庭将会严重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决。

比如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坚持无罪辩护、且申请通知证人出庭的案件,还有控辩双方对事实和证据分歧极大、且一方申请通知证人出庭的案件等,这类案件都应将通知证人出庭作为“硬指标”,强有力地推进证人出庭制度的落地。

南都:这会不会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周光权: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大数是100万件,其中有85%到90%都是轻罪、被告人认罪认罚的,相对简单,不需要证人出庭。剩下15%当中,还有一些事实和证据都很充分,法官完全可以判断。 算下来,真正需要证人出庭的案子,全国一年只有几万件,并不太多。

“冤假错案防范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南都:司法体制改革这几年,有没有较好地搭建起防范冤假错案的体制机制?

周光权:司法人员观念改是这轮改革最大的一个收获。

这一轮司改从纠正冤假错案,到推出司法责任制、终身追责等改革举措,对司法人员的观念是个冲击,知道要注重防止冤假错案,如果发现疑点,判不下去的就不要勉强判。我们也看到,改革以来有的地方遇到存在争议分歧的案件,检察机关敢于不起诉,法院也敢于不判。

但遇到一些社会影响力特别大、特别极端的案件,是不是能够很好地防止冤假错案再度发生?还得打个问号。换句话说,防止冤假错案的体制机制建设已有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南都:哪些方面仍有欠缺?

周光权:我所说的证据制度就是个大问题,这是刑事司法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抓手,踏踏实实把这个问题抓好,该出庭的证人必须通知出庭,当庭充分质证,确保案件质量,这才是真正的审判。

另外,现在有关冤假错案防范都是从司法程序上来讲,但实体法上的观念转变也挺重要。

我们的刑法观会先考虑犯罪人主观想法,再去取证。所以防范冤假错案,需要程序上和实体上形成合力,实体上的刑法观念需要转变。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