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疑问?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理论】撤销缓刑审查的程序和实体路径探讨

2021-07-08 14:16:11   4887次查看

转自:北大法律信息网;来源:人民法院报;作者: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权,具有被动性、必要的公开性、双向性和结果终局性。当缓刑罪犯出现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行为时,司法机关需对其原判缓刑执行方式作出撤销,收监执行其原判刑罚。随着刑罚轻缓化的进程和认罪认罚制度的落实,缓刑适用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撤销缓刑类刑罚执行变更案件也呈显著增长。从类案检索的情况来看,各地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的审查程序和实体要件把握仍不统一,亟待规范和指引。笔者试结合审判实践抛砖引玉。

  一、撤销缓刑的审查程序
  人民法院审查建议撤销缓刑案件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刑诉法解释第四百五十八条规定。但该条文仅对撤销主体、实体要件、办理期限、执行主体等作出了规定,并未对审查程序作出具体的规定。实践中,人民法院受理此类案件后,通常是组成合议庭进行书面审查,认为符合撤销缓刑条件的,直接下裁定交司法行政机关交付执行。
  202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在第六章中对人民法院审查撤销缓刑案件的程序作出了进一步明细的规定。规定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提出建议;检察机关负责监督;人民法院负责审查并作出裁定;公安机关负责追捕、逮捕、执行。2.新增案件审查过程中的逮捕程序。逮捕羁押期限不超过三十日,人民法院审查后裁定不予撤销缓刑、假释的,予以释放。3.新增申辩程序。人民法院拟撤销缓刑、假释的,应当听取社区矫正对象的申辩及其委托的律师的意见。上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撤销缓刑案件程序衔接上的障碍,完善了审查程序。
  笔者认为,在坚持书面审查为原则的前提下,新增申辩程序有利于保障被提请撤销缓刑人员的正当权利,避免不当撤销缓刑情形的发生。实践中,根据案情需要,申辩程序可以分为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易的申辩程序,适用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情形,可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告知被提请撤销缓刑人员相关权利义务和撤销缓刑的法律后果,听取其辩解意见,律师意见可以书面形式听取。普通申辩程序则可参照行政处罚案件听证程序设立,原则上应当集中、不公开进行。参加人员包括:被提请撤销缓刑人员、律师、执行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具体流程可分为告知权利义务、陈述意见、举证质证和辩论、最后陈述阶段。申辩程序中,形成法院居中裁判,执行机关(以及监督机关)和被提请撤销缓刑人员(以及辩护人)两造对垒的三方架构。便于人民法院全面听取双方意见,作出审慎判断。
  二、撤销缓刑的实体要件把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五十八条规定的撤销缓刑情形包括:“(一)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的;(二)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执行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
  实践中的难点是,如何判断行为人的违法行为是否属于“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笔者认为:
  1.撤销缓刑案件应当遵循罪责刑相适应的法律原则。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可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法律原则之一。刑罚执行的变更直接改变原案的判决结果,决定罪犯最终受到的实际刑罚,亦应严格遵循罪责刑相适应的法律原则,才能确保该原则落到实处。
  刑法第七十七条对撤销缓刑的情形作了原则性规定,刑诉法解释第四百五十八条则作出了进一步的细化,除第(五)项兜底条款外,前四项内容均比较具体可操作,能够体现缓刑罪犯的人身危险性达到一定的程度。如何适用第(五)项认定“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笔者认为,对该条文的适用应加强实质审查。行为人的违法情形应达到与前四项行为的违法严重性、社会危害性相当的程度,才可以认定为“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切忌任意扩大适用的范围。
  2.认定“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的实践思路。一要树立“首次不罚”执法理念。近年来,在行政处罚领域,对轻微违法行为逐渐达成了“首次不罚”“首次轻罚”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我们注意到,刑诉法解释第四百五十八条前四项规定的撤销缓刑适用条件中,除第(一)项外,其余三项均给予罪犯二次改正机会或一定的违规期限。因此,笔者建议,参照上述规定,行为人曾因违法行为受过行政罚款,仍不改正的,可认定其符合撤销缓刑的情形。二要比照刑事立案标准实质审查。行为人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受到行政处罚的,其违法程度应接近刑事犯罪立案标准,才属于“情节严重”。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行为人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普通公民个人信息5000条以上或非法获利5000元以上等情形,属于“情节严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据此,行为人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普通个人信息数量接近5000条或违法所得接近5000元,一般可以认定为“情节严重”。三要综合考虑撤销缓刑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刑罚执行变更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体现国家法律和人民法院裁判的权威,惩戒和震慑违法犯罪,保证缓刑执行工作正常进行。该制度的具体执行中,也应当充分保障缓刑罪犯的合法权益,综合考虑缓刑罪犯的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已投入的执行成本和社会效果等因素,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若行为人并非具有较大的人身危险性,并非不羁押不足以预防再犯罪的情形,一般不宜对其撤销缓刑。若撤销缓刑后行为人将要承担较重的刑罚,社会秩序将受到较大影响,司法人员应当更加审慎的作出判断。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发表评论
    去登录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