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他人公民的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及到隐私权的保护。2023年4月修订的《》明确了该罪行的相关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
【法律分析】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而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2023年修订的《刑法》对该罪行的认定标准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对于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都予以了严厉的打击。具体来说,若情节较轻,造成了轻微的社会影响,则可处5年以下或者,并可并处;若情节较重,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则可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并处罚金;若情节特别严重,则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中,情节轻微包括获取少量、未造成社会影响等因素,而情节特别严重则包括获取的信息涉及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码等涉密信息,或者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等因素。需要注意的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问题,包括对“未经授权”和“个人信息”等概念的界定,以及在判定时的举证难度等。治安机关在处置此类罪行时,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