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原理·规范·实例》从证据风险这一全新视角,结合审判实践和典型实例,对证据裁判、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各类证据规则的司法适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证据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原理·规范·实例》以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为主旨,系统阐释了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以来刑事证据制度的全新发展成果,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及*人民法院庭审实质化"三项规程"等改革文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全面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研究总结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对于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切实防范冤假错案发生,推动修改过程中证据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刘静坤,法学博士、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曾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代理审判长,曾挂职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助理。参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等改革项目。出版《法庭上的真相与正义》《中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犯罪重建》《司法错误论》等著作、译著二十余部,发表文章百余篇。
目 录
第一章 证据裁判
一、证据的含义
(一)证据在诉讼中的四重身份
(二)证据与命题、事实
二、证据的属性和种类
(一)证据的属性
(二)证据的种类
三、证明对象
(一)实体性事实及其构成
(二)程序性事实及其类型
(三)证据性事实及其类型
四、证明的辩证思维
(一)关键事实与非关键事实
(二)争议事实与非争议事实
免费在线读
序言
准确查明事实真相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目的。如果罪犯逃避法律惩罚,或者无辜者被错误定罪,就将导致严重的司法错误,进而影响到刑事司法制度的正当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查清事实真相,就无法实现实质正义。但刑事案件一经发生,就成为历史事件,进而淹没在事实世界之中。既然案件事实不会自动呈现,就要靠证据来重建事实。因此,在刑事诉讼领域,以及其他旨在探究事实的领域,证据问题始终是最核心的问题。离开了证据,所谓的事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证据审查与分析,最讲求实事求是。在刑事诉讼领域研究证据问题,还要恪守规则之治的要求。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事实证据的审查和分析,来不得半点含糊,更不容许弄虚作假,否则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冤假错案发生。
中国的刑事证据制度,近年来伴随司法改革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从2010年"两高三部"联合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个证据规定》以来,刑事证据制度快速发展演进;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吸收了《两个证据规定》的主要内容,较为系统地完善了证据立法;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2016年,"两高三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两高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并试行庭审实质化"三项规程"。至此,以一系列重要改革文件为标志的本轮刑事证据制度改革已经告一段落。
综观这一轮刑事证据制度改革,以庭审实质化"三项规程"为主要依托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既是前期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也为后续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全面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研究总结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对于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切实防范冤假错案发生,推动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证据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