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个故事是这么讲的:
在武汉。
主人公李宝莉年轻时美貌能干,但性格过于不饶人,嘴上的厉害让她的丈夫马学武一日日活在压抑之中。
为了排解生活的苦闷,马学武与同厂的打字员成了秘密情人。李宝莉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打电话报警,于是,马学武和打字员在旅馆被抓。
丈夫得知事情的真相后跳江自尽,而李宝莉的儿子小宝却不能原谅母亲对父亲的伤害。
大学毕业后小宝毅然与母亲断绝关系。
宝莉的好友小景把一切厄运归结于新房的风水不好,称之“万箭穿心”,个性倔强的李宝莉带着武汉人特有的倔强,不愿妥协,决意撑起这个家。
为了小宝的成长,忍辱负重做“扁担”的李宝莉该何去何从……
熟悉这个情节的朋友,应该已经猜到了,这就是中篇小说《万箭穿心》主要为我们讲述的故事。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已于2012年年底全国播映,受到倪萍、崔永元等人好评,反响热烈。因为小说非常具有武汉特色。人物性格塑造得鲜亮动人。虽然是悲剧,却在泼辣淋漓的文风中让人读到苦难生活里绽放的俏皮和乐观。
小说从李宝莉家买了风水极差、是“万箭穿心”格局的楼房写起。这个伏笔,意味着后面到来的人生将全是无法开解的苦难。当然,这注定的“债”,李宝莉将一笔一笔地用他的生命来偿还。
对了,这篇小说的作者,名字叫方方。
百度了一下,方方,本名汪芳,女,汉族。1955年5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成长于湖北省武汉市。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是的,就是那个在今年更新了“方方日记”的,方方。
于是,2020年,疫情下,被封城了几个月的武汉市,有了这样一份独特的文本记忆。
2020年的武汉,成为了疫情的一个“风暴点”,也同时成为了舆论炸裂的,一个“风暴点”。
“方方日记”争议巨大,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它的拥趸与批判人数几乎占有同样的比例。方方让这个通过“日记”所建构的“武汉”,在封城之余,同时也成为了全国网民口诛笔伐的关注焦点。疫情加上封城,仿佛一个高压锅,把人闷在了一个情绪压抑的孤岛,让人和人的矛盾、人和社会的矛盾、人和自己的矛盾、多数和少数的矛盾、地区和地区的矛盾,集中爆发。
我们同时也发现,对于“网络暴民”的过多指责,又大多无益。
黑格尔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聒噪自有聒噪的道理:我们要的不仅是大局为重,更是每一个个体都不能被看轻。
关于“方方日记”本身所带来的争议,此处不再展开,可以移步翻看文章《翻完这21位学者对“方方日记”的议论,再看看法律人怎么说》(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P-zm2l7dY-J68k3YZxBFg)。
我们今天更想谈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众声喧哗的大背景下,在2020年过半的历程过后,我们真正应该留下的记忆点,到底是什么。
我在问你呢,刑辩人?
7月17日~19日,庭立方在成都做了一场面向全国刑辩律师的公益课。很荣幸,我们“邂逅”了青年律师唐唯——她来自上半年疫情与舆论风暴中心的——武汉。
唐唯,湖北君涛律师事务所律师,90后。
成都,是她在武汉解封后的第一个远行目的地。
方方的“万箭穿心”,给武汉这座城市留下了伤痕;方方的“方方日记”,给武汉这座城市留下了聒噪。
但是它们,好像都没有给唐唯律师真正带来什么影响。
我们才发现,真正值得我们注意和分享的,是疫情下,大部分人都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更何况是出门学习。今年情况既然如此不好,我们完全可以给自己一个很好的理由安慰:活着就好。
然而,出乎我们所有人预料的是。也有这样一群以律师为职业的“逆行者”的身影,他们肩并着肩,形成了最美的风景。他们,是自己职业与生活的逆行者,因为不放弃。
面对困境,依然满怀热情与希望,把自己心态最积极的一面朝向2020年的人,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至少我们会发现,在这位武汉律师眼里,2020年不是“万箭穿心”,也不是“方方日记”,她有独属于自己的“年中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途要完成,不管他/她的出发地,是否是疫情、舆论风暴的中心。
以下内容,为庭立方编辑与唐唯律师的采访实录:
Q:先说说你是怎么认识“庭立方”的吧。
唐唯律师(以下简称“唐”):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身处疫区中心的我的生活轨迹。
突如其来的封城、一延再延的春节假期、一推再推的复工通知让我突然多出来了许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律师大抵是最闲不住的一群人吧。
我也和其他被关在家里的武汉律师一样,一方面开始在线上寻找实务课程,以求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开始尝试新媒体手段,试图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很幸运的得到了庭立方的两次转载,更有幸的进入了作者群,得到了与群里诸多大佬交流的机会。
这,便是我与庭立方的结缘的过程。
Q:2020年已经过半,你选择到成都作为今年第一次远行的目的地?
唐:是的。7月初,我就看到了庭立方组织线下公益课的宣传海报,我便立即报了名。
这次的线下课程,让我对庭立方有了更立体的了解,庭立方从实战案件提炼出精品课程,用课程链接人才、反哺案件,整合资源的大布局着实令让惊叹。3天2夜的课程,也让我收获颇多。
Q:可以具体说说吗?
唐:在我看来,展开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1.意识观念的更新
“刑事辩护首先是法律服务,然后才是法律技术。”苏镜祥老师的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
在我过往的办案经历当中,往往过于追求结果,很多时候暗地里下的功夫没有一一向客户汇报,常常容易忽略客户的体验和感受。
这次的发问课程、会见与沟通课程,重新点醒了我客户体验的重要性,同时老师们也讲授了诸多实用技巧,能让我们的服务更能被客户感知,能让我们在法律框架内,带给客户更好的体验感。
2.实务技能的提升
近些年的庭审实质化改革,让庭审的作用变得愈来愈大。庭立方课如其名,围绕着办案流程,尤其是庭审设置了许多在普通法学院学不到的实务课程,解答的全是我在执业过程中真正遇到的困惑,既专业,又实用,浓缩提炼的全是精华,有一种“听君三天课,胜办十年案”的感觉。
我一直觉得,流程规范化能决定服务质量的底限,而工作的精细化则决定了服务质量的上限。除了规范化的流程之外,老师们所展示的办案文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之精细化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极大的拓宽了我的办案思路。
3.执业激情的充值
律师真的是我见过最“拼”、最好学的一群人了。
这一次的线下课程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律师们的激情。这一次的线下课程安排在成都,却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甚至还有海南的律师千里迢迢赶来上课。课程第一天,有一组律师讨论案件到凌晨两点才散去,我们同组的一位律师凌晨三点还在“做作业”,大家早上七八点又赶到教室继续上课。三天两夜紧锣密鼓的课程,每一节课大家都请求老师拖堂,都不愿意下课。
大家对学习的狂热,对专业孜孜不倦地追求,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也重新充满了“鸡血”。
Q:作为一名在武汉执业的青年律师,你是如何看待今年大环境给自己所带来的这份“孤独感”的呢?
唐:我去年夏天正式独立执业。独立执业之后,没有了师傅的带领,没有了团队的帮助,常常会有孤独感,尤其是做刑事案件。
可以说,我感觉做刑案每一步都可以说是如履薄冰。而且,也常常会担心自己囿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埋头做案子,会把路越走越窄。
庭立方给了我们一个窗口,让我们有机会见识最一线律师的办案技巧,还提供了平台让我们和全中国的律师相连接,极大地消解了我的孤独感。庭立方课程传授给我们的经验和技能,也给了我足够的底气。特别喜欢这句话——“刑事法律人的故乡”。感谢缘分让我与庭立方相识、相知,希望未来能与庭立方相伴,一起越走越远。
希望庭立方以后多到武汉来讲课啊!
“庭立方,刑事法律人的故乡。”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点燃每一个学员,让他们成为在一个个城市发光的火种,成为一簇簇照亮彼此的光芒,这样,无论你们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温暖的庭立方刑辩人。
同时,我们也该清醒认识到,口号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践行出来的。如果以前你只是一个人孤独前行,那么现在,你会发现你的身边有了一群可以并肩作战的伙伴。改变的,是刑辩人的孤岛,不变的,是我们一贯的专业与坚守的刑辩情怀。
关于电影《万箭穿心》,有一个热门评论是这么写的:
中了万箭穿心的命,也要抱着万丈光芒的心。
我在想,在这个2020年已经行至8月的当下,在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刑辩江湖里,这份难以掩藏的“万丈光芒”,值得与你分享。因为心中有火,所以眼里有光。
武汉青年律师唐唯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告一段落,那么,属于你的“年中总结”,是否已经酝酿成形了呢。
我在问你呢,刑辩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