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放贷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如果涉及较大金额或者数量,可能会被认定为刑事犯罪。具体立案标准由地方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制订。
【法律解析】
非法放贷行为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没有取得金融机构经营资质,以高额利息向他人提供放贷服务的违法行为。该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财产权益,也有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及非法放贷的行为,如果数额较大或者涉及较多受害人,将被认定为刑事犯罪。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非法放贷行为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进而构成犯罪。具体来说,非法放贷的立案标准由地方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制订。一般来说,如果涉及到较大金额或者数量,并且有强烈的社会危害性,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将会对其进行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非法放贷行为,受害人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非法放贷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从事此类活动的人,不仅会遭受严厉的法律制裁,还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因此,公众要提高警惕,谨慎选择借贷渠道,避免成为非法放贷的受害者。如果发现此类违法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或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关系人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法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