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判处缓刑的人员是累犯吗

发布时间:2017-12-13

缓刑的详细说法为暂缓量刑,主要指对已经构成犯罪的人员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一般具有四大特点,第一对被告人有罪宣告;第二,对被告人暂不处以刑罚。第三,考察监管机构和人员健全。第四,考察监管程序规范。执行缓刑处理的人员,一般为表现较好的犯罪者。庭立方为您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累犯1.jpg

一、缓刑是否构成累犯

缓刑的执行在性质上如果属于刑罚的执行,那么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期满后可以成立累犯。

缓刑考验期内又故意犯罪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并对新的罪行进行见减后并的原则进行量刑处罚。缓刑考验期内仍然是对刑罚的执行,不属于执行完毕,因此,我认为缓刑考验期内又故意犯罪不适用累犯。

首先,从累犯制度本身来看:由于累犯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通过对累犯从重处罚以达到罪责刑相一致并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宣告缓刑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较小,不致再危害社会。但这是法官根据已然的犯罪情节和犯罪人的悔罪表现推断出来的。这一推断是不可靠的,所以各国刑法规定了撤销缓刑的条件。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期满后五年内又犯严重的故意犯罪,一方面说明关于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较小的推断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在法律给了犯罪分子宽大机会的情况下,犯罪分子仍然故意犯罪,积极违抗法秩序,恰恰说明犯罪分子具有更大的人身危险性,应当从重处罚。

其次,从累犯制度与数罪并罚制度协调的角度来看: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进行数罪并罚。犯罪分子越在缓刑考验期的后期犯新罪,犯罪分子所实际承担的刑事责任就越重。在缓刑考验期满之后又故意犯罪的按照累犯从重处罚,可以实现数罪并罚制度和累犯制度有机衔接。

最后,从国外的立法例来看,缓刑执行完毕后也可以成立累犯。例如,根据日本刑法的规定,在缓刑考验期满之日起5年内再犯新罪的,可以构成累犯。

二、累犯的认定条件有哪些

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由此可见,累犯的构成必须基于在法定期限内犯有法定的前后两罪这一犯罪事实,其法定的主观条件是前后两罪均为故意犯罪,刑罚条件是前后两罪应当为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之罪,时间条件是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新罪。累犯构成的主观条件、刑罚条件和时间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累犯是一种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

累犯和一般犯罪人有所不同,它是在犯罪已经被判处刑罚后的再次故意犯罪,表明犯罪人具有较为严重的人身危险性。各国刑法都对累犯予以从重处罚,因此累犯是一种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六、将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一、累犯的概念

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二、是否构成累犯

发生争议的焦点是如何理解“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

认为缓刑犯不构成累犯的理由是,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没有再犯新罪,没有违反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也没有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因此,缓刑是有条件的不执行,既然没有执行,当然不符合“刑罚执行完毕”的规定。

认为缓刑犯构成累犯的理由是,对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的考查和监督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强度相对较弱的执行方法实现执行的目的,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执行”,与累犯制度所规定的“刑罚执行完毕”本质上是一致的。此外,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缓刑期满,五年内又因故意犯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说明犯罪分子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应当以累犯从重予以处罚。上述争议可以从词语概念以及刑罚适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词语概念的角度看,对任何刑法条文的解读都必须遵循一般人对词语涵义和语言逻辑的普遍认知。

从字面含义上理解,“刑罚执行完毕”的概念很清楚,不需要解释;对缓刑犯在考验期限内没有违法违规违反禁止令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的概念也很清楚,“不再执行”就是不必执行,没有执行。这就是多数人认为缓刑犯不构成累犯的基本理由。

对上述概念的理解不可以超出其本身固有的涵义,否则将会造成混乱。如果认为相关词语运用不当,或者涵义不清,只能通过修订法律,或者作出司法解释来解决。

从刑罚适用的角度看,认为对缓刑犯的监督、考查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执行”的观点有两个错误,一是缓刑考验期内的考查监督与执行刑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内表现情况的审视和了解,后者是实际执行原判处的实体刑罚,不能混淆;二是有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应当在监狱或者看守所内执行,是对罪犯人身自由的限制,而对缓刑犯的考查并未限制人身自由,基本可以照常工作生活。把这种不影响缓刑犯基本生活状况的考查监督勉强解读成“执行”,显得过于牵强。

然而,从刑罚平衡的角度看,认为缓刑犯构成累犯的观点似乎并非毫无道理。

对缓刑犯没有执行刑罚,已经是很大的关照,但是,缓刑犯缓刑期满后却再次故意犯罪,而且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说明缓刑犯没有真正悔改,这与其他刑罚执行完毕又犯罪构成累犯的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不按照累犯处罚似乎也说不过去。

笔者认为,缓刑犯与非缓刑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是犯罪的严重程度不同;二是执行情况不同,缓刑犯毕竟没有执行刑罚。

缓刑犯因为其犯罪情节较轻,同时具有其他宣告缓刑条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没有违法违规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的情况,说明当初适用缓刑是正确的。

对缓刑犯缓刑考验期满故意犯应判处徒刑以上罪的不按照累犯处罚,正是充分注意到缓刑犯与非缓刑犯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别,体现了对缓刑犯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

那么,对缓刑犯不按照累犯处罚,是否会导致放纵犯罪,造成刑罚失衡呢?

笔者认为不会。自从法院全面实施量刑规范化以来,最高法院和地方高级法院均发布了量刑指导意见,其中对于累犯和有前科犯罪的均规定了增加基准刑的幅度,法庭可以根据具体案情,酌情考虑增加多少刑罚量合适,从而避免量刑失衡。

立法规定累犯不适用缓刑和假释,但同为刑罚执行制度的假释和缓刑制度在适用的实质条件和时间前提上有巨大差异。以上就是庭立方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判处缓刑的人员是累犯吗的知识介绍,如果您还有其他刑事问题,欢迎咨询庭立方刑事律师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判处缓刑的人员是累犯吗

发布时间:2017-12-13

缓刑的详细说法为暂缓量刑,主要指对已经构成犯罪的人员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一般具有四大特点,第一对被告人有罪宣告;第二,对被告人暂不处以刑罚。第三,考察监管机构和人员健全。第四,考察监管程序规范。执行缓刑处理的人员,一般为表现较好的犯罪者。庭立方为您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累犯1.jpg

一、缓刑是否构成累犯

缓刑的执行在性质上如果属于刑罚的执行,那么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期满后可以成立累犯。

缓刑考验期内又故意犯罪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并对新的罪行进行见减后并的原则进行量刑处罚。缓刑考验期内仍然是对刑罚的执行,不属于执行完毕,因此,我认为缓刑考验期内又故意犯罪不适用累犯。

首先,从累犯制度本身来看:由于累犯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通过对累犯从重处罚以达到罪责刑相一致并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宣告缓刑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较小,不致再危害社会。但这是法官根据已然的犯罪情节和犯罪人的悔罪表现推断出来的。这一推断是不可靠的,所以各国刑法规定了撤销缓刑的条件。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期满后五年内又犯严重的故意犯罪,一方面说明关于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较小的推断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在法律给了犯罪分子宽大机会的情况下,犯罪分子仍然故意犯罪,积极违抗法秩序,恰恰说明犯罪分子具有更大的人身危险性,应当从重处罚。

其次,从累犯制度与数罪并罚制度协调的角度来看: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进行数罪并罚。犯罪分子越在缓刑考验期的后期犯新罪,犯罪分子所实际承担的刑事责任就越重。在缓刑考验期满之后又故意犯罪的按照累犯从重处罚,可以实现数罪并罚制度和累犯制度有机衔接。

最后,从国外的立法例来看,缓刑执行完毕后也可以成立累犯。例如,根据日本刑法的规定,在缓刑考验期满之日起5年内再犯新罪的,可以构成累犯。

二、累犯的认定条件有哪些

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由此可见,累犯的构成必须基于在法定期限内犯有法定的前后两罪这一犯罪事实,其法定的主观条件是前后两罪均为故意犯罪,刑罚条件是前后两罪应当为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之罪,时间条件是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新罪。累犯构成的主观条件、刑罚条件和时间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累犯是一种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

累犯和一般犯罪人有所不同,它是在犯罪已经被判处刑罚后的再次故意犯罪,表明犯罪人具有较为严重的人身危险性。各国刑法都对累犯予以从重处罚,因此累犯是一种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六、将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一、累犯的概念

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二、是否构成累犯

发生争议的焦点是如何理解“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

认为缓刑犯不构成累犯的理由是,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没有再犯新罪,没有违反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也没有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因此,缓刑是有条件的不执行,既然没有执行,当然不符合“刑罚执行完毕”的规定。

认为缓刑犯构成累犯的理由是,对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的考查和监督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强度相对较弱的执行方法实现执行的目的,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执行”,与累犯制度所规定的“刑罚执行完毕”本质上是一致的。此外,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缓刑期满,五年内又因故意犯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说明犯罪分子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应当以累犯从重予以处罚。上述争议可以从词语概念以及刑罚适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词语概念的角度看,对任何刑法条文的解读都必须遵循一般人对词语涵义和语言逻辑的普遍认知。

从字面含义上理解,“刑罚执行完毕”的概念很清楚,不需要解释;对缓刑犯在考验期限内没有违法违规违反禁止令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的概念也很清楚,“不再执行”就是不必执行,没有执行。这就是多数人认为缓刑犯不构成累犯的基本理由。

对上述概念的理解不可以超出其本身固有的涵义,否则将会造成混乱。如果认为相关词语运用不当,或者涵义不清,只能通过修订法律,或者作出司法解释来解决。

从刑罚适用的角度看,认为对缓刑犯的监督、考查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执行”的观点有两个错误,一是缓刑考验期内的考查监督与执行刑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内表现情况的审视和了解,后者是实际执行原判处的实体刑罚,不能混淆;二是有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应当在监狱或者看守所内执行,是对罪犯人身自由的限制,而对缓刑犯的考查并未限制人身自由,基本可以照常工作生活。把这种不影响缓刑犯基本生活状况的考查监督勉强解读成“执行”,显得过于牵强。

然而,从刑罚平衡的角度看,认为缓刑犯构成累犯的观点似乎并非毫无道理。

对缓刑犯没有执行刑罚,已经是很大的关照,但是,缓刑犯缓刑期满后却再次故意犯罪,而且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说明缓刑犯没有真正悔改,这与其他刑罚执行完毕又犯罪构成累犯的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不按照累犯处罚似乎也说不过去。

笔者认为,缓刑犯与非缓刑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是犯罪的严重程度不同;二是执行情况不同,缓刑犯毕竟没有执行刑罚。

缓刑犯因为其犯罪情节较轻,同时具有其他宣告缓刑条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没有违法违规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的情况,说明当初适用缓刑是正确的。

对缓刑犯缓刑考验期满故意犯应判处徒刑以上罪的不按照累犯处罚,正是充分注意到缓刑犯与非缓刑犯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别,体现了对缓刑犯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

那么,对缓刑犯不按照累犯处罚,是否会导致放纵犯罪,造成刑罚失衡呢?

笔者认为不会。自从法院全面实施量刑规范化以来,最高法院和地方高级法院均发布了量刑指导意见,其中对于累犯和有前科犯罪的均规定了增加基准刑的幅度,法庭可以根据具体案情,酌情考虑增加多少刑罚量合适,从而避免量刑失衡。

立法规定累犯不适用缓刑和假释,但同为刑罚执行制度的假释和缓刑制度在适用的实质条件和时间前提上有巨大差异。以上就是庭立方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判处缓刑的人员是累犯吗的知识介绍,如果您还有其他刑事问题,欢迎咨询庭立方刑事律师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