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司法部发布4起监狱工作指导案例:集中体现了心理矫治、个别教育、社会帮扶和亲情感化等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1-04-18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晨

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指导和规范司法行政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司法部4月16日发布4起监狱工作指导案例,分别是“用心理学定律燃起生命的希望——罪犯陈某矫治个案”“未成年服刑人员蔡某矫治个案”“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丁某心理危机干预个案”“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吴某某矫治个案”。发布这4起案例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司法行政讲政治、业务工作重党建”的高度,增强监狱执法透明度,向社会展示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成果,为指导规范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案例,集中体现了心理矫治、个别教育、社会帮扶和亲情感化等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充分反映了教育改造攻心治本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示范性、借鉴性和指导性。例如,针对女性和未成年服刑人员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监狱民警科学研判,全面掌握影响改造的各种因素,用温暖的关怀、不懈的努力持续矫治,宽严相济、耐心引导,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改造、净化心灵。在心理危机干预矫治的典型案例中,民警与心理咨询师精准评估、对症施策、有力落实个性化矫治,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最终促使他们情绪趋于平稳,正视现实,积极投入各项改造任务,努力成为“合格的人”。

据了解,近年来,监狱系统不断提升教育改造的科学化水平,本着“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原则,对罪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措施。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充分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矫治工作,加强罪犯的政治改造、思想改造,从而提升监狱执法效能、提高罪犯改造效果。以上案例均可在12348中国法网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中搜索查阅。

案例一:用心理学定律燃起生命的希望

——罪犯陈某的矫治个案

在武汉女子监狱小操场里,一声粤语呼喊的“警官妈妈”和粤语合唱《真的爱你》的旋律在激情回荡着,这一幕深深地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警官和服刑人员。原来,是一直抵制改造的陈某主动要求参加了监区文化活动日。

陈某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总是在不知情的时候当了一次又一次的“小三”。活了几十年,身上连一张银行卡都没有,睡在枕边的男人骗了她十三年的青春以及上百万元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钱款,五岁的儿子不幸坠楼身亡。2013年因失手错杀男友的妻子,被判无期徒刑。因为曾经的遭遇,陈某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绝望之中,心理测试为高抑郁和自杀、自残危险犯。

通过对其全方位的深入剖析,民警迅速制定了对策。

破窗理论认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根据破窗理论,民警认识到:对这个可怜又可恨女人的一点点心理异常,都要及时发现及时修补。

新年第一天,民警给其准备了一个红包,红包里装的不是钱,而是内衣。原来,陈没有内衣穿,不好意思开口,细心的指导员发现了;元宵节,发汤圆,“生活执勤”特意给陈某多打了两个;端午节,发粽子,互监组成员专门把肉粽子让给陈某吃……

渐渐地,陈某脸上绽放出了笑容,与其他服刑人员也多了交流。

监狱组织开展了“特别家书”活动。陈某的家乡司法局收到信件后,专门致电女监询问其情况。监狱及时为陈某等人呈报了减刑……

从监狱各级领导到监区民警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让陈某深受感动,慢慢地,陈某对监狱生活不那么抵触了,并学着适应了异地的改造生活。

点击查看详情

案例编号:HBJYJG1576553416

案例二:未成年服刑人员蔡某的矫治个案

蔡某,女,1998年8月出生,上海人。2015年蔡某因犯抢劫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缓刑期间内,蔡某多次故意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拒不改正,情节严重,司法机关依法对其撤销缓刑,予以收监,2016年8月蔡某入监服刑。入监后,蔡某改造表现一直不好,多次违反监规纪律,后因不服管教调入严管小组进行改造。

蔡某自小父母离异,父亲工作忙,经常不回家,继母对其也不闻不问,实际上是由奶奶将其抚养长大。父亲的暴力、继母的讥讽和同学的嘲笑,在蔡某的幼年时期留下了阴影。

不良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蔡某青春期的偏执、叛逆,她畏难怕苦,好逸恶劳,固执倔强。

民警应用卡特尔人格测试(16PF)对蔡某进行了心理测试。为了调动蔡某的改造积极性,民警有意选择让蔡某暂时担任轮值员。这一决定让监组其他服刑人员颇有微辞,也出乎了蔡某的意料,从来没有想到主管民警会将如此“大任”交给她来做。兴奋感和责任感促使蔡某想把这个工作做好,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她特别用心的去做好轮值员的各项工作,并无形中锻炼了个人的组织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也促使其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和检讨。一个月后,民警在小组生检会上,指出了蔡某的努力和不足并更换了轮值员,又把卫生员一职交给蔡某,让她继续为小组服务。年终,在小组和蔡某共同的努力下,小组被评为监区卫生先进监组。

这段时间,蔡某虽有过一般性的违纪,但她不再与他人发生肢体或言语上的冲突,遇事更多的是容忍。在对民警的态度上,也从一开始的敬畏到现在的敬重。蔡某平时闲时会主动找民警聊聊最近的变化。

点击查看详情

案例编号:SHJYJG1575559688

案例三: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丁某的心理危机干预个案

丁某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初中辍学后在本地个体经商。仗着自己身体素质好,从打架、赌博开始,逐步堕落为伙同他人控制当地赌场,制造、贩卖毒品,以暴力、讹诈、滋扰等方式威胁他人取得经济利益,一步步走上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道路。目前在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

疫情防控期间,丁某在与母亲的亲情电话中得知父亲因心脏病发不幸去世。当时丁某情绪非常激动,痛哭流涕,回小组后情绪持续低落,吃不下饭,晚上睡觉辗转反侧,也不愿意搭理平时关系还不错的服刑人员,经常回忆父亲,痛恨自己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家中只有年迈的母亲照顾幼小的儿子,内心非常焦虑和抑郁,劳动时心不在焉。

针对丁某出现的状况,监区对丁某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及时启动评估;建立“一人一策”干预专档;集体分析研判,作出从情绪、认知、家庭关系三方面加强危机干预的方案。

针对丁某近日情绪极不稳定的情况,心理咨询师引导丁某觉察自身情绪变化,通过多次心理干预,丁某做到了以“旁观者”心态重新认识到自身处在消极情绪困扰。针对丁某缺少合适调节情绪方法的问题,引入 “稳定化技术”中的蝴蝶拍以及“正念减压”疗法,丁某情绪有了明显好转。待丁某稳定情绪后,警察帮助丁某分析本次异常情绪的原因,探讨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启发丁某进行理性思考。

此外,通过认知疗法,丁某意识到“大不了到监狱待一阵”是一种错误认知,解开了“憎恨父亲”的心结。

目前,丁某走出了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阴影,改造状态稳定。

点击查看详情

案例编号:ZJJYJG1591188877

案例四: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吴某某的矫治个案

2020年春节期间,在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的吴某某通过拨打亲情电话得知在湖北老家的堂哥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对其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得知堂哥去世当晚吴某某就开始出现失眠状况,整个人变得更加沉默,常常一人独自落泪,劳动的时候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劳动质量和数量显著下降。

为了帮助吴某某正确面对这个不容易接受的事实,监区及时介入,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民警在得知吴某某堂哥去世一事之后,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在表达对吴某某的关心之余,也肯定了其对堂哥的去世产生伤心悲痛之情绪是人之常情,并从情感和生活各方面都给予密切关心和帮助,还特意安排了有经验的咨询师民警定期对其开展心理干预。

经过一段时间的危机干预,吴某某的状态逐步得到改善,情绪趋于平稳,对比前后的SAS、SDS测试结果,焦虑数值已进入正常范围、抑郁情绪下降至轻微状态,并能在劳动改造中专注完成工作任务。虽然提起堂哥的离开还是感到伤心,但是吴某某已经能够正视此事,并化悲痛为力量,表示为了逝去的亲人他也会更加努力好好改造,早日回归正常生活以便更好地照顾亲人。

生老病死是人类始终无法回避的课题,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依然会有人面临亲人的离开。错误和悲伤都可能按下生活的暂停键,但也可能成为个体成长的契机,如何引导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不被突发事件所压垮,再次鼓起积极生活的勇气,努力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人”是监狱干警们始终努力的目标。

点击查看详情

案例编号:ZJJYJG1591188689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去登录
还有疑问?

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司法部发布4起监狱工作指导案例:集中体现了心理矫治、个别教育、社会帮扶和亲情感化等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1-04-18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晨

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指导和规范司法行政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司法部4月16日发布4起监狱工作指导案例,分别是“用心理学定律燃起生命的希望——罪犯陈某矫治个案”“未成年服刑人员蔡某矫治个案”“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丁某心理危机干预个案”“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吴某某矫治个案”。发布这4起案例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司法行政讲政治、业务工作重党建”的高度,增强监狱执法透明度,向社会展示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成果,为指导规范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案例,集中体现了心理矫治、个别教育、社会帮扶和亲情感化等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充分反映了教育改造攻心治本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示范性、借鉴性和指导性。例如,针对女性和未成年服刑人员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监狱民警科学研判,全面掌握影响改造的各种因素,用温暖的关怀、不懈的努力持续矫治,宽严相济、耐心引导,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改造、净化心灵。在心理危机干预矫治的典型案例中,民警与心理咨询师精准评估、对症施策、有力落实个性化矫治,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最终促使他们情绪趋于平稳,正视现实,积极投入各项改造任务,努力成为“合格的人”。

据了解,近年来,监狱系统不断提升教育改造的科学化水平,本着“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原则,对罪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措施。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充分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矫治工作,加强罪犯的政治改造、思想改造,从而提升监狱执法效能、提高罪犯改造效果。以上案例均可在12348中国法网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中搜索查阅。

案例一:用心理学定律燃起生命的希望

——罪犯陈某的矫治个案

在武汉女子监狱小操场里,一声粤语呼喊的“警官妈妈”和粤语合唱《真的爱你》的旋律在激情回荡着,这一幕深深地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警官和服刑人员。原来,是一直抵制改造的陈某主动要求参加了监区文化活动日。

陈某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总是在不知情的时候当了一次又一次的“小三”。活了几十年,身上连一张银行卡都没有,睡在枕边的男人骗了她十三年的青春以及上百万元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钱款,五岁的儿子不幸坠楼身亡。2013年因失手错杀男友的妻子,被判无期徒刑。因为曾经的遭遇,陈某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绝望之中,心理测试为高抑郁和自杀、自残危险犯。

通过对其全方位的深入剖析,民警迅速制定了对策。

破窗理论认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根据破窗理论,民警认识到:对这个可怜又可恨女人的一点点心理异常,都要及时发现及时修补。

新年第一天,民警给其准备了一个红包,红包里装的不是钱,而是内衣。原来,陈没有内衣穿,不好意思开口,细心的指导员发现了;元宵节,发汤圆,“生活执勤”特意给陈某多打了两个;端午节,发粽子,互监组成员专门把肉粽子让给陈某吃……

渐渐地,陈某脸上绽放出了笑容,与其他服刑人员也多了交流。

监狱组织开展了“特别家书”活动。陈某的家乡司法局收到信件后,专门致电女监询问其情况。监狱及时为陈某等人呈报了减刑……

从监狱各级领导到监区民警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让陈某深受感动,慢慢地,陈某对监狱生活不那么抵触了,并学着适应了异地的改造生活。

点击查看详情

案例编号:HBJYJG1576553416

案例二:未成年服刑人员蔡某的矫治个案

蔡某,女,1998年8月出生,上海人。2015年蔡某因犯抢劫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缓刑期间内,蔡某多次故意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拒不改正,情节严重,司法机关依法对其撤销缓刑,予以收监,2016年8月蔡某入监服刑。入监后,蔡某改造表现一直不好,多次违反监规纪律,后因不服管教调入严管小组进行改造。

蔡某自小父母离异,父亲工作忙,经常不回家,继母对其也不闻不问,实际上是由奶奶将其抚养长大。父亲的暴力、继母的讥讽和同学的嘲笑,在蔡某的幼年时期留下了阴影。

不良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蔡某青春期的偏执、叛逆,她畏难怕苦,好逸恶劳,固执倔强。

民警应用卡特尔人格测试(16PF)对蔡某进行了心理测试。为了调动蔡某的改造积极性,民警有意选择让蔡某暂时担任轮值员。这一决定让监组其他服刑人员颇有微辞,也出乎了蔡某的意料,从来没有想到主管民警会将如此“大任”交给她来做。兴奋感和责任感促使蔡某想把这个工作做好,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她特别用心的去做好轮值员的各项工作,并无形中锻炼了个人的组织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也促使其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和检讨。一个月后,民警在小组生检会上,指出了蔡某的努力和不足并更换了轮值员,又把卫生员一职交给蔡某,让她继续为小组服务。年终,在小组和蔡某共同的努力下,小组被评为监区卫生先进监组。

这段时间,蔡某虽有过一般性的违纪,但她不再与他人发生肢体或言语上的冲突,遇事更多的是容忍。在对民警的态度上,也从一开始的敬畏到现在的敬重。蔡某平时闲时会主动找民警聊聊最近的变化。

点击查看详情

案例编号:SHJYJG1575559688

案例三: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丁某的心理危机干预个案

丁某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初中辍学后在本地个体经商。仗着自己身体素质好,从打架、赌博开始,逐步堕落为伙同他人控制当地赌场,制造、贩卖毒品,以暴力、讹诈、滋扰等方式威胁他人取得经济利益,一步步走上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道路。目前在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

疫情防控期间,丁某在与母亲的亲情电话中得知父亲因心脏病发不幸去世。当时丁某情绪非常激动,痛哭流涕,回小组后情绪持续低落,吃不下饭,晚上睡觉辗转反侧,也不愿意搭理平时关系还不错的服刑人员,经常回忆父亲,痛恨自己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家中只有年迈的母亲照顾幼小的儿子,内心非常焦虑和抑郁,劳动时心不在焉。

针对丁某出现的状况,监区对丁某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及时启动评估;建立“一人一策”干预专档;集体分析研判,作出从情绪、认知、家庭关系三方面加强危机干预的方案。

针对丁某近日情绪极不稳定的情况,心理咨询师引导丁某觉察自身情绪变化,通过多次心理干预,丁某做到了以“旁观者”心态重新认识到自身处在消极情绪困扰。针对丁某缺少合适调节情绪方法的问题,引入 “稳定化技术”中的蝴蝶拍以及“正念减压”疗法,丁某情绪有了明显好转。待丁某稳定情绪后,警察帮助丁某分析本次异常情绪的原因,探讨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启发丁某进行理性思考。

此外,通过认知疗法,丁某意识到“大不了到监狱待一阵”是一种错误认知,解开了“憎恨父亲”的心结。

目前,丁某走出了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阴影,改造状态稳定。

点击查看详情

案例编号:ZJJYJG1591188877

案例四: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人员吴某某的矫治个案

2020年春节期间,在浙江省乔司监狱服刑的吴某某通过拨打亲情电话得知在湖北老家的堂哥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对其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得知堂哥去世当晚吴某某就开始出现失眠状况,整个人变得更加沉默,常常一人独自落泪,劳动的时候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劳动质量和数量显著下降。

为了帮助吴某某正确面对这个不容易接受的事实,监区及时介入,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民警在得知吴某某堂哥去世一事之后,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在表达对吴某某的关心之余,也肯定了其对堂哥的去世产生伤心悲痛之情绪是人之常情,并从情感和生活各方面都给予密切关心和帮助,还特意安排了有经验的咨询师民警定期对其开展心理干预。

经过一段时间的危机干预,吴某某的状态逐步得到改善,情绪趋于平稳,对比前后的SAS、SDS测试结果,焦虑数值已进入正常范围、抑郁情绪下降至轻微状态,并能在劳动改造中专注完成工作任务。虽然提起堂哥的离开还是感到伤心,但是吴某某已经能够正视此事,并化悲痛为力量,表示为了逝去的亲人他也会更加努力好好改造,早日回归正常生活以便更好地照顾亲人。

生老病死是人类始终无法回避的课题,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依然会有人面临亲人的离开。错误和悲伤都可能按下生活的暂停键,但也可能成为个体成长的契机,如何引导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不被突发事件所压垮,再次鼓起积极生活的勇气,努力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人”是监狱干警们始终努力的目标。

点击查看详情

案例编号:ZJJYJG1591188689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