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疑问?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立即咨询

如何准确认定司法机关“已掌握”和“还未掌握”的犯罪事实

发布时间:2022-07-10 21:36:29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案例二】管某甲容留他人吸毒案。2021年6月1日,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抓获在管某甲住所内吸毒的管某甲、管某乙和王某等人并对他们进行行政拘留。公安民警先对管某乙进行了询问,管某乙如实陈述了三次在管某甲房屋内吸食毒品的事实经过。后公安民警对管某甲进行询问,管某甲如实陈述了容留他人吸毒的犯罪事实。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期间,管某甲仍然作了有罪供述。检察机关认为,管某甲到案后如实供述的犯罪事实已经被公安机关掌握,不构成自首,而构成坦白。庭审中,管某甲辩解,其被抓获时,在与民警聊天过程中就已经讲了容留他人吸毒的事实,但未形成笔录。审判人员电话询问公安民警后,认为管某甲因吸毒被查获,主动向公安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容留他人吸毒行为,构成自首。

  上述两个案例涉及的争议焦点在于:一是行为人自动投案后又犯罪的,还能否认定为自首;二是如何准确认定司法机关“已经掌握”和“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

  如何准确认定司法机关“已掌握”和“还未掌握”的犯罪事实

  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最高法《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规定,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视为自动投案。前者为特别自首,后者仍为一般自首。这两种自首形式都要求行为人所交代的犯罪事实尚未被司法机关或执行机关掌握。如果已经被司法机关或执行机关掌握,就不构成自首。所谓已经掌握,是指司法机关或者执行机关掌握了一定的客观线索、证据合理怀疑行为人实施了某种犯罪。反之,在没有一定的客观线索、证据怀疑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的情况下,表明司法机关或者执行机关“尚未掌握”。

  根据司法解释,对于司法机关已掌握与还未掌握的判断,主要标准有两个:一是看是否发布通缉令。如果该罪行已被通缉,一般应以该司法机关是否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作出判断。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的,应视为已掌握。不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的,应认定为还未掌握。二是看是否录入全国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如果该罪行已录入全国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应视为已掌握。如果该罪行未被通缉、也未录入全国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应以该司法机关是否已实际掌握该罪行为标准。在罪行既未被通缉,也未录入全国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的情况下,判断司法机关“是否已实际掌握”该罪行,主要看司法机关是否有一定线索或证据将行为人与具体案件之间建立起直接、明确的联系。其中,线索或证据来源包括:司法机关自行发现的犯罪线索或者犯罪证据;单位或个人的报案或者举报;同案犯的交代或者相关证人的陈述。一定线索或者证据应当具体反映何人实施了何种犯罪。如果只掌握了犯罪事实,尚未锁定犯罪嫌疑人;或者只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尚不清楚犯罪事实,都不能视为“已经掌握”。

  在有多名犯罪嫌疑人或者多人参与吸毒的案件中,司法机关讯问或者询问的先后顺序,对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自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案例二中,卷宗显示公安机关先询问管某乙,检察机关据此认为管某甲交代的犯罪事实已为公安机关掌握,不构成自首。庭审中,管某甲辩解其在被送往拘留所时,就向公安民警交代了容留他人吸毒的犯事事实,但没有形成笔录。法院调查后,最终认定管某甲构成自首。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