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波 严选律师
河南沣贤律师事务所
河南省郑州市
还有疑问?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09 16:39:17 来源:最高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0年3月,最高检部署4个省份的6个基层检察院开展第一期改革试点。2021年3月,部署在10个省份开展第二期改革试点,试点范围扩展到62个市级院、387个基层院。2021年、2022年全国两会上,罗金仁、买世蕊等75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18件有关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建议,民革中央以及吕红兵等14位全国政协委员也提出了有关这一内容的提案。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2年4月,最高检会同全国工商联部署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推开改革试点工作。两年多来,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实践探索,改革中的“争议”转变为“合意”,改革合力不断凝聚,改革共识不断深化。
争议点一: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要求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最高检党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面对显著增多的国际国内风险挑战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保企业就是稳就业保民生,这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最高检持续做实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同等司法保护,2018年发布11项具体检察政策,明确对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建议。为防止“一宽了之”,2020年以来积极探索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拟依法不捕、不诉的,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落实合规整改,做实既“厚爱”又“严管”。为力防“整改不实”,探索创新涉案企业合规监管机制,会同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建立并落实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凝聚广泛共识与合力。
改革初期,有个别学者持怀疑态度。比如,有观点认为,我国大量中国民营企业深度依赖企业家个人魅力,有时候虽合规体系完善,但也很难挡得住老板的“一意孤行”。有观点认为,各行业各领域要求不同,企业组织规模不同,合规整改标准是否有效、整改监管与评价能否公正等,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相关改革难以取得较大成就。
随着改革实践深化,理论界基本上形成共识,对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重要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改革的重大政治、法治和实践意义。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认同,为了避免现实中类似“办了一个案件,垮掉一个企业”的现象,有必要引入刑事合规机制。有学者指出,通过建立刑事合规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刑事合规计划,能够直接抑制民营企业犯罪,节约相关司法资源,更好地在惩罚犯罪的前提下保障民营企业生存。有学者综合改革实证研究强调,企业合规不仅有利于预防犯罪,而且有利于调查和惩罚犯罪;企业合规建设也有利于企业改过自新、合规经营,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践充分证明,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改进司法办案为切入点,体现对市场主体的真严管、真厚爱,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以推动源头治理为立足点,将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在涉企犯罪领域落实落地,既促进涉案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也警示潜在缺乏规制约束的企业遵纪守法发展,对于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法治意义;有利于服务企业“走出去”,有利于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相关业务提供制度支撑,对于依法保障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争议点二:如果对涉罪企业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会不会成为企业逃罪脱罪的借口,导致司法不公,影响公平正义?
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直接的目的是:防止不当办一个案件,垮掉一个企业;更高的目标是:通过办好每一个案件,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规范发展。有学者提出疑问,如果以企业合规作为量刑参考,对涉案企业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会不会造成对企业犯罪的特别待遇,影响社会稳定。有学者担忧,对涉案企业不起诉,不再作为犯罪处理,被害人的要求可能得不到落实,权利的保护与保障难以平衡,进而导致司法的正义难以伸张。
首先,改革试点工作目的是督促涉案企业“真整改”“真合规”,企业合规整改不是走过场的“纸面合规”、可改可不改的“软约束”,更不是涉案企业无条件“免牌”。截至2022年12月,67家企业未通过监督评估,企业或企业负责人被依法起诉追究刑事责任。比如,湖北随州办理的某矿业公司及其负责人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第三方组织针对涉案企业申请合规监管动机不纯、认罪不实、整改不主动不到位等情况,综合给出合规考察结果为“不合格”,检察机关据此依法提起,坚决防止整改效果不好的企业通过合规逃避刑事制裁。
其次,改革试点工作提升了涉企案件的办理质效。总体来看,各地能够准确把握改革内涵,将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与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机结合,同步衔接推进涉企“挂案”清理,加强检察听证,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确保了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比如,上海一公司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检察机关对其适用企业合规作出从宽处理。该公司通过扎实开展合规改革,实现稳步发展,员工人数比2020年底增加400余人,2021年度营收2亿余元,纳税总额1700余万元。
再次,改革试点工作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企业违法犯罪,推动诉源治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刑事案件发生结构性变化,严重暴力犯罪下降,但持续增长。从发案原因看,主要集中在为了单位利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单位行贿、走私等。合规改革试点,集末端处理与前端治理于一体,有利于促进司法、执法、行业监管部门形成合力,综合运用民事、行政、经济、刑事等手段,共同做好企业违法犯罪诉源治理工作,促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2017年至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单位犯罪呈逐年递增态势,2021年明显下降,合规改革在预防企业再犯风险,警示教育相关单位,促进企业合规建设等方面的治理成效不断凸显。
因此,有专家认为,刑罚适用的目的不仅要惩治企业犯罪,更多的是纠正其违法行为,以堵塞其管理上的漏洞,防范其再犯。有学者指出,在改革试点推动下,企业通过理性犯罪选择,事实上减少了企业违法犯罪行为、削弱了其社会危害性、减轻了对市场整体运行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争议点三:改革适用的犯罪主体既包括涉案企业,也包括涉案企业家,
是否意味着“放过企业,也放过企业家”,或者“给企业减压,给企业家松绑”?
西方企业合规的理念是“放过企业但严惩责任人”,我国涉企合规是否也要借鉴这一做法,“放过企业但严惩责任人”,或者既放过企业,也放过企业家,“给企业减压,给企业家松绑”?对此,学界争议不断,社会公众也有顾虑。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是根据犯罪主体来区分宽或严,而是从案件具体情况和责任轻重的角度,紧密结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真正做到当宽则宽、该严则严。一方面,对于构成犯罪的涉案企业责任人依法予以惩处。比如,江苏一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检察机关鉴于两名责任人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违法出具证明文件,造成国家经济损失巨大,对两名责任人依法提起公诉,严肃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依法能动履职,切实找准案件背后反映的行业监管漏洞和社会治理问题,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沟通,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防范相关案件反复发生,促进从个案合规提升为行业合规,努力实现“办理一起案件、扶助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促进系统治理、诉源治理。比如,福建省一串通投标案,检察机关通过调查走访研判发案原因,查找经营风险和管理漏洞,以“合规告知书+检察建议书”形式提出整改建议,X公司积极开展招投标领域合规整改,整改后,公司对参与投标的13个项目均进行合规审核,最终中标2个项目,金额100多万元。两年以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改革实践,为建立企业合规特别诉讼程序或者合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深化涉企案件繁简分流提供了实证支撑,得到了广泛支持。
因此,有学者指出,合规不起诉不能仅仅适用于涉案企业,而且还可以扩大适用于涉嫌犯罪的民营企业家。有学者指出,在适用合规不起诉上,要将企业与自然人加以区分,对责任人是否符合不起诉的条件进行单独评价,让刑事处罚精准有效。
争议点四:企业合规计划实施、合规整改的有效性由谁来监管?
改革探索中,有观点建议,可以借鉴美、英等国家设立独立监管人的方式,指定律所或者律师、专家学者作为监管人监督合规整改。有观点主张,应当由行政机关监督考察。也有观点建议,由检察机关牵头联合行政机关、律所等中介组织进行监督考察。
在前期改革试点中,试点单位分别就上述做法进行了有益尝试。实践表明,对涉案企业合规承诺和合规整改开展监督评估,涉及司法、执法、行业监管等多方面、多领域,只有联合各相关部门、专业组织共同开展,真正做到客观、中立、专业、公正,才能实现最佳的司法办案效果。在总结前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21年6月,最高检会同司法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贸促会、全国工商联等8部门制定发布《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此后又接续制定实施细则、专业人员选任管理办法、合规建设审查评估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2021年9月,国家层面第三方机制管委会正式成立,并组建第三方机制专业人员库。各地同步推进第三方机制建设,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共建立32个省级管委会、319个地市级管委会、1457个县区级管委会,共有成员单位18000余家。以“检察主导、各方参与、客观中立、强化监督”为特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已初步建立并实质化、专业化运行,得到了广泛认可与支持。
有学者指出,合规试点改革、第三方监管评估机制是一项集末端处理与前端治理于一体的机制创新,对涉案企业进行“司法科学诊疗”,让“带病”企业经过合规建设实现“司法康复”,重新焕发经营活力。这对深化企业犯罪诉源治理,更好地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观点强调,由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等共同参与涉案企业合规监管,既能够集合三大传统合规监管模式的独特优势,又能够规避独立监管人中立性和权威性不足、行政机关监管缺乏动力等缺陷,该制度模式一经确立迅速向全国推开,成为企业合规案件办理的新常态。
争议点五: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是否可以适用所有涉企案件类型?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适用的案件类型,包括公司、企业等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各类犯罪案件,既包括公司、企业等实施的单位犯罪案件,也包括公司、企业实际控制人、经营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实施的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犯罪案件。根据《指导意见》,适用的企业范围,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无论是中小微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只要涉案企业认罪认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承诺建立或者完善企业合规制度、具备启动第三方机制的基本条件,自愿适用的,都可以适用第三方机制。有的意见认为,中小微企业往往员工数量较少,有些带有家族化经营特征,企业既没有建立基本的公司治理体系,也不具有建立合规管理体系的组织和资源条件,即便形式上建立了合规管理体系,也难以使其得到有效的运行,容易导致企业合规“走过场”。也有意见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如果用手段强制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合规计划,这对于那些本来就融资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也有学者认为,合规改革中,不起诉对象应限定为涉罪单位成员3年以下的犯罪。
2022年4月全国范围全面推开改革试点以来,各地认真落实最高检的改革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依法能用尽用,法定刑三年以上案件及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提出轻缓量刑建议的案件所占比例逐步上升。最高检发布的第四批涉企企业合规典型案例中,江苏F公司、严某某、王某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涉案单位为小微企业,在治理模式、业务规模、员工数量、资金能力、风险防范等方面与大中型企业存在显著差异。检察机关结合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在保证合规计划制定、实施、验收评估等基本环节的同时,简化合规审查、评估、监管等程序,通过简化程序、降低合规成本、制定与大中型企业不同的监管标准等简式合规管理,激发小微企业做实合规的积极性。山东潍坊X公司、张某某污染环境案中,涉案企业为中外合资企业,检察机关发现涉案公司所属集团公司曾获得全球公认的企业社会责任权威评价机构评级金牌,但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却遇到了挑战。检察机关与第三方监督评估组织协助涉案公司结合我国法律分析本地常见违规情况,识别可能导致企业刑事责任的风险点,建议在类似重大决策层面,应将个人责任与集体决策相结合,帮助企业完成制度落地。涉案公司所属集团公司以点带面,主动将集团公司在中国的其他十余家企业均进行了内部合规整改,设立了风险监控与处理机制,真正实现了集团企业全面合规,保证了集团企业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安徽C公司、蔡某某等人滥伐林木、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中,涉案企业为外商独资企业,虽有强烈的合规整改意愿,但因生态治理难度大、投入高,案发地的恢复治理工作起初未能及时跟进。针对这一情况,检察机关商上级外资集团公司直接派遣合规团队介入,督促涉案企业建立用林用地风险防控体系及处理机制,推动出台合规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帮助涉案企业和员工树立合规意识,筑牢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做好企业合规“后半篇文章”。
有学者指出,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企业发展的现状,企业合规整改的对象当然不限于大型企业,更不能局限于小微企业。企业合规改革避免了“抓一个人垮掉一个企业”的局面,与适用现有的认罪认罚制度一样,具有充分的司法正当性,更具有必要性和政治意义。
争议点六:对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启动和运行,由检察机关主导是否合适?
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实质化运行,得到各方面的广泛认可。同时,对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启动和运行,由检察机关主导是否合适,也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合规不起诉的主导机关,由其负责推进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及合规监管员的选任,有助于提高涉案企业合规整改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但也有观点认为,行政机关在监管过程中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由其主导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及合规监管员的选任,可以充分利用其行政资源,强化监管力度,有利于从源头治理企业的违法违规问题。
《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负责办理案件的检察机关对第三方组织组成人员名单、涉案企业合规计划、定期书面报告以及第三方组织合规考察书面报告负有审查职责,必要时还可以开展调查核实工作。检察机关主导第三方机制启动、运行等工作,这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工作的法定责任,更是确保第三方机制专业化实质化的责任担当。各地改革试点中,检察机关严把第三方机制的启动关,依职权或依申请启动第三方机制时,严格审查是否符合企业合规试点及第三方机制的适用条件,防止对不符合适用条件的涉企案件启动合规监管。严把第三方组织人员的选任关,认真审查第三方机制管委会选任的第三方专业人员名单,认为明显不适当的,及时向第三方机制管委会提出意见建议,作出调整。严把合规计划审查关。支持、协助第三方组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协助其深入了解企业涉案情况,突出问题导向,确定涉案企业合规计划,并依法对涉案企业合规计划执行、第三方组织合规考察书面报告等审查提出意见,必要时及时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确保整改实效。目前,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运行取得的实效,充分证明了检察主导职责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有学者强调,对于合规监管人的监督指导工作,检察机关应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有学者建议,由最高检主导制定统一的有效合规计划指南,行政监管部门则负责制定具体的行业合规构建标准。如何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在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启动、运行及专业人员的选任等方面的审查职能,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推进企业合规改革的重点课题。
争议点七: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能否实质化运行,第三方组织能否实现专业权威?
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进中,理论界与实务界一致指出,对涉案企业合规承诺、整改进行客观、公正、有效的监督评估,是改革试点中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如何在检察主导的基础上保障各方参与、客观中立,保障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实质化运行,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有观点担忧,在检察主导下第三方机制成员单位将有被“虚化”的危险,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的专门化专业化监督评估难以充分保障。有观点认为,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经费保障,第三方机制管委会、专业人员管理将成为“水中捞月”,形同虚设。
最高检反复强调,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必须紧紧依靠第三方机制,做好“后半篇文章”。各地检察机关主动会同工商联、相关执法司法机关,加快组建省级以下第三方机制管委会和省级、地市级专业人员库,健全第三方机制管委会联席会议、办公室以及联络员、联系人等各项制度机制,助力提升第三方机制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改革实践孕育了活力,赢得了共识。2022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中国证监会4部门新加入第三方机制管委会,改革的领域更宽,合力更强。会同全国工商联,积极探索合规经费保障机制。联合技术单位开发建设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工作业务办理系统,会同国家层面管委会十三部门共同启动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信息化服务平台,服务保障全国、省、市、县四级第三方机制管委会网上工作,实现检察院、管委会协同办案。江苏张家港研发第三方组织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对第三方专业人员的分类随机智能化抽取,为开展第三方监督评估提供有力支撑。有学者指出,监督评估机制管委会由检察机关联合多家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组建,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较强的中立性。有观点指出,第三方组织专业性很强,代表性也很广泛,第三方机制运行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正在不断调整完善,发挥着更实的作用。
争议点八:第三方监督评估组织能否有效防控“虚假合规”“合规腐败”?
谁来监督第三方组织客观履职,如何防止第三方机制运行中形成“虚假合规”“合规腐败”,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新的担忧。有学者建议,在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中设置单独的监察或检察专员,确保第三方组织廉洁履职。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担心会陷入“谁来监督监督者”的“循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为确保第三方监督评估依法依规、客观中立、权威公信,最大限度消除第三方机制可能产生的寻租空间,《指导意见》及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了第三方专业人员利益回避等监督制度,以确保改革试点取得实效。一方面,严格组成人员回避制度。在履行第三方监督评估职责结束后两年以内,第三方组织组成人员及其所在中介组织不得接受涉案企业、人员或者其他有利益关系的单位、人员的业务。由《指导意见》的“一年”延长至《实施细则》的“二年”,进一步扎紧了防控“虚假整改”“合规腐败”的制度笼子。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巡回检查”“飞行监管”等监管方式创新。比如,山东一串通投标案中,第三方机制管委会选取6名熟悉企业经营和法律知识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组成巡回检查小组,探索建立“飞行监管”机制。巡回检查小组和办案检察官通过不预先告知的方式,深入到两个企业进行实地座谈,现场抽查涉案企业近期中标的招标项目,对第三方组织履职情况以及企业合规整改情况进行“飞行监管”。
综合改革实践,有观点指出,利益回避制度不断扎紧,为合规整改涂上了“防腐剂”。有学者认识到,有效合规应当是一种检察机关主导、协同多方,构建常规检查方法、飞行检查、访谈问卷、免疫测试等多元化的检测模型,这一模型不仅科学,且充满活力。
争议点九:涉案企业合规建设以全面合规为目标,还是以专项合规为重点基本思路?
为了避免企业合规沦为纯粹的纸面计划,成为企业逃脱责任的借口,合规的有效性势必成为企业合规的核心问题。有观点认为,合规整改的最终目标在于确保企业预防再次发生类似的犯罪行为,要建立一种保障企业依法依规经营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有观点认为,合规整改要建立一种整体的、全面的和长远的预防犯罪机制,引入有针对性的专项合规管理体系。
《指导意见》和《涉案企业合规建设、评估和审查办法(试行)》及其配套文件明确,涉案企业提交的合规计划,应当以专项合规为重点,全面合规为目标,主要针对与企业涉嫌犯罪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规章制度、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可行的专项合规管理规范,构建有效的合规组织体系,完善相关业务管理流程,健全合规风险防范报告机制,弥补企业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漏洞,从源头防止再次发生相同或类似违法犯罪。同时,最高检强调,合规计划首先要“量身定制”“有的放矢”,找准涉案问题,立足标本兼治,“因罪施救”“因案明规”,力求务实、精准、管用,做到有针对性、操作性。立足改革实践,最高检下发了4批20件企业合规典型案例,编发一系列改革试点参考文件,包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10个涉案企业合规计划和相关制度、6种企业合规制度,以及针对6类常见合规风险,明确专项合规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有效性评估的重点。改革的实践促进理论深化,以全面合规为目标,以专项合规为重点成为普遍共识。
有学者主张,有效合规整改需引入“专项合规管理体系”,合规体系建设要注重“有针对性”和“专门性”。有观点强调,由专项合规计划的有效性,推动实现合规制度体系建设,实现了差异化与可推广之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自我治理。
争议点十: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中应否强化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双向衔接,是否会影响行政执法权力依法行使?
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主要在于行政犯罪领域,现实司法中,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也许仅是“一墙之隔”,这就意味着刑事合规治理当中,不可能由检察机关唱独角戏,而是需要完善其中的行刑衔接机制。如何实现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双向衔接,成为提升合规整改质效的焦点问题。有观点认为,在一件企业合规案件中,检察机关往往需要对接多个行政机关,很难得到行政机关的积极响应,衔接落不到实处。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需要联合相关行政监管部门一起制定行刑合规有效衔接的专项合规整改标准,保障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依法落地落实。有观点表示担忧,认为检察机关涉案企业合规整改标准与行政执法标准一旦“互认”,会影响行政机关公正执法,导致处罚过重,让刚刚“救活”的企业不堪重负,又或处罚过轻,让企业逃避应有的惩治。
《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已经就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中行刑衔接机制搭建起了基本框架。一是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机关的专业性特点,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政府工作部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选任确定为第三方机制专业人员,或者受第三方机制管委会邀请或者受所在单位委派参加第三方组织及其相关工作。二是明确了刑行衔接的基本要求。人民检察院对涉案企业作出不起诉决定,认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处分或者没收其违法所得的,要结合合规材料,依法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检察意见。三是针对合规整改有效性再次强调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对于涉案企业合规建设经评估符合有效性标准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参考评估结论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变更强制措施、不起诉的决定,提出从宽处罚的量刑建议,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从宽处罚、处分的检察意见。对于涉案企业合规建设经评估未达到有效性标准或者采用弄虚作假手段骗取评估结论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作出批准逮捕、起诉的决定,提出从严处罚的量刑建议,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从严处罚、处分的检察意见。
各地积极探索在企业合规互认中实现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有效衔接、公正运行的制度机制。比如,深圳市检察院与深圳海关签署会议纪要,检察机关对涉案企业验收合格后作出从宽处理的,深圳海关可以参考检察机关书面意见,根据事权范围、案件情节依法作出从轻、减轻或免除相关行政处罚的决定。又如,山东费县检察院、公安局、税务局联合制发的《税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检察机关结合合规材料向税务机关提出检察意见。一系列行刑衔接机制建设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有观点认为,对企业及其负责人不起诉并不意味着不处罚,检察机关在作出不起诉决定时可以建议市场监管、银行、税务等机关对企业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有观点强调,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中的行刑衔接,有利于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机关以及第三方独立机构的专业性特点,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主体职能的优势互补。
声明:本网部分内容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