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离开发生交通事故现场后,如果没有主动采取报警或其他措施,那么就属于肇事逃逸。规定,驾驶人员必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留在现场接受调查,否则将被认为是肇事逃逸。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驾驶人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必须做到第一时间停车,处理好现场安全,及时采取报警和救援等措施。如果驾驶人员离开现场,未按要求报警或其他措施,那么就会被认为是肇事逃逸行为。当然,离开现场多远才算是肇事逃逸还需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对于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较小的轻微事故,如果驾驶人员及时采取了报警和处理等措施,法院通常不会认定其为肇事逃逸行为。但对于严重危害交通安全、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驾驶人员一旦离开现场并未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将被认定为肇事逃逸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或者;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