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案件中,开庭后决定不收监而给予的几率是存在的,但并非每个案件都会给予缓刑。判决是否给予缓刑取决于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犯罪性质、社会危害程度以及法院的判断。
【法律分析】
开庭后没有收监判缓刑的几率大。虽然开庭当时没有收监,但判决时直接收监的情况也有,但比较少见。具体要看涉嫌的罪名,可能判处的刑罚,情节等,现实中能取保的,判处缓刑的可能性比较大。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不会判决以上的刑罚。被告人开庭前没有收监的,还处于取保候审状态,一般是判处缓刑的几率较大,但不一定意味着能够判处缓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