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犯罪都是被教唆或者被诱骗,比如运输毒品、故意杀人等。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有不想犯罪但是却被迫犯罪的情况,比如在的威胁下伤人。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置呢?庭立方收集了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共同犯罪7.jpg" />
对于胁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被诱骗犯罪的,有多种情况,如果被诱骗者是不满14周岁的人,应不认为是犯罪;如果是不满16周岁的人,除了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可构成犯罪,其他不应认为是犯罪;对于已满16周岁的人来说,应具体视其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而定,但在刑罚上都应该比本罪轻。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在于参加共同犯罪是违背其意志的,也就是说其本身没有犯罪的故意,其参加犯罪是在他人的精神强制比如威胁、揭发隐私等情形下不自愿的作出的。
以下几种情景下不宜认定为胁从犯:
1、行为人身体受外力强制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情况下的行为,其行为不能表达其主观意志,不可能具有罪过,不构成犯罪,也就无胁从犯之说;
2、对于先是被迫参加,而后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实施犯罪的,不宜定胁从犯;
3、被诱骗参加共同犯罪的人,不宜定胁从犯。
我国现行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是我国刑法对胁从犯的法定概念。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胁从犯的构成:
从主观方面来看,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的是犯罪行为,在可以选择实施或不实施的情况下,因某种原因而选择了实施犯罪行为。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行为人选择实施犯罪行为是出于不得已,即不情愿地实施犯罪,而并非主动参加犯罪,这是胁从犯与其他共同犯罪人的最大区别。由于这一主观特点,在多数情况 下,行为人虽然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有一定预见,但并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而只是对其听之任之。因此胁从犯的主观方面通常表现为间接故 意。如果行为人不知道自己所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根据1979年刑法,有构成被诱骗参加犯罪的胁从犯的可能。而根据1997年刑法,行为人在这种心理状 态下实施犯罪行为,不能构成胁从犯。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但因身体或者精神受到强制而丧失了选择可能性,也不能构成胁从犯。
从客观方面来看,胁从犯的构成包含三层内容:第一,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第二,行为人参加共同犯罪、实施犯罪行为是受他人胁迫的。所 谓胁迫,是指以剥夺生命、损害健康、揭发隐私、劣迹、毁损财物等对行为人进行精神上的强制;第三,由于胁从犯参与实施了共同犯罪,其行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 共同犯罪行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从而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胁从犯最主要的就是主观意愿上的不想犯罪,重点在于受胁迫。但是实务中存在的少数有胁迫变成主动这就依然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以上就是庭立方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胁迫犯的知识介绍,如果您还有其他刑事问题,欢迎咨询庭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