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规定,对于有前科再次犯罪的个体,可以酌情判处。但是否获得缓刑,取决于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以及个体的悔罪表现等因素。
【法律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犯罪有前科的人犯罪后,可以酌情判处缓刑。然而,是否能够获得缓刑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首先,判决缓刑的因素包括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如果前科是较为轻微的违法行为,并且再次犯罪的性质和情节也相对较轻,那么有可能被判处缓刑。相反,如果前科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并且再次犯罪的性质和情节也严重,那么获得缓刑的可能性就较小。其次,个体的悔罪表现也会影响是否能够获得缓刑。如果犯罪个体能够认错悔过,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或者取得重大立功表现,在判决时法院可能会考虑给予缓刑的机会。最后,是否获得缓刑还需要考虑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如果犯罪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造成了重大伤害,那么即使有前科再次犯罪,也较难获得缓刑。需要强调的是,是否判处缓刑是由法院综合评估以上因素来决定的,并非一定能够获得缓刑。判决结果会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三年以下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