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单纯明知道是伪劣产品而购买不构成犯罪。消费者“知假买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维权,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存在欺诈行为的经营者要求额外赔偿,属于正当权利行使。但如果“知假买假”行为越过合理界限,比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恐吓等行为向商家索取高额赔偿,则可能触犯。
一、相关法律
1)《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明知伪劣产品而销售,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犯本罪的处2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销售金额在50万元、200万元以上的刑罚会相应加重。如果销售金额没有达到5万元以上,或者主观上没有销售伪劣产品故意的,不构成本罪。但如果明知是假药、劣药,或者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毒有害食品,或者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或者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或者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而销售的,则可能构成其他犯罪。
2)《》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一条款明确了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及量刑标准,为打击相关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处理建议
若购买到伪劣产品,首先要保留好购买凭证、产品实物等证据。若想维权,应通过合法途径,比如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依据法律规定向商家提出合理赔偿要求,切勿采取过激、违法手段。在整个维权过程中,保持理性,依法行事,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